以“红农文旅”融合创新打造“湘赣红”大思政课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2-28 字体大小:

(vwin 胡艺华)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和铸魂育人的重要基础、共同依托,用足、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大思政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之路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红色旅游与铸魂育人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湘赣边区是红色热土、文化沃土,革命星火从这里燎原,红色资源在这里沉淀。针对这一区域目前红色资源丰富但整合力度不够、研学需求旺盛但内容方式单一、发展前景广阔但产业链条散乱、社会预期很高但实际效益较低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应强化融合创新理念思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把红色资源、“三农”情怀、文化文艺、旅游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以“红农文旅”融合创新打造符合时代需要、彰显地域特色、引领员工成长、具有示范效应的“湘赣红”大思政课,为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贡献“思政力量”,为切实推动大思政课落地落实落细提供“湘赣边样本”。

坚持目标引领,追求“四个效益”相统一

应立足湘赣边资源禀赋,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和特色文化,力求在“湘赣红”大思政课的整体设计和创新实践中体现“四个效益”相统一。

政治效益: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湘赣边区域是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三湾改编的发生地和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是“革命摇篮、光辉起点”。这块红色热土见证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势,记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也展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依托湘赣边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革命故事、红色研学与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充分用好用活毛泽东同志从领导秋收起义到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史料,策划推出高水平、特色化的大思政课,使之成为革命精神的有效载体,可将“湘赣红”红色品牌擦得更亮,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

经济效益:赋能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2021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同时,湘赣边区域内的浏阳、平江、修水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在这些战略目标引领下,应牢牢锚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深度挖掘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并充分整合其独特人文与自然资源,策划研发符合时代需要、彰显区域特色的大思政课体系,并将其深度融入当地文旅产业链和乡村文化链,进一步打造文旅品牌生长点和乡村振兴增长点。

教育效益:创新思政课程,培育时代新人。以思政课与弘扬主旋律、“三农”、区域红色文化相结合的“三结合”形态谋划大思政课建设格局;以课堂为载体,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红色研学+耕读教育+文化文艺+旅游体验”四者融合的创新路径,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以课程为依托,将区域打造成全国知名大中小员工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和党、团建实践基地,以红色文旅助力铸魂育人工作更加有声有色。努力将湘赣边建成省际交界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优秀示范区,争取建成全国“大思政课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示范和样板。

社会效益:弘扬地方文化,推动区域发展。湘赣边是红色沃土,也是文化富矿,湘赣两省的红色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且各具特色,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罗霄山脉两侧的湖湘文化和江右文化,分别构成了湖南省、江西省的独特精神标识与文化形态。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可以通过大思政课建设进一步加强湘赣两省交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盘活该区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丰富和充实“湘赣红”文旅品牌的文化内涵,为推动湘赣边区域全面发展注入“思政力量”。

强化“四个创新”,建设“湘赣红”大思政课

“红农文旅”融合创新,本质上是对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即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与“三农”、文艺、旅游等特色资源进行融通、融合、融创,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其内在力量。以“红农文旅”融合创新打造“湘赣红”大思政课,是一个具有融合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化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

理念创新:跨界融合树立“红农文旅”新理念。基于对新时代青少年红色研学研修内在需求的认识和把握,秉持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创新思维,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对湘赣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打通红色文化、“三农”工作、文化文艺、旅游产业之间的壁垒,找准四者之间的融通点、融汇点、融合点、融创点,围绕全要素、全领域、全过程、全流程、全主体,推动教育链、文化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机结合,树立“红农文旅”融合创新理念。

载体创新:盘活资源打造“红农文旅”大思政课。深入挖掘和整理湘赣边区域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旧址、红色器物,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向思政教育资源转化;组织大思政课共同体建设实验学校、区域内红色研学实践教学基地常态化联合开展课堂教学、集体研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基地建设等活动和工作;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四范建设”及“五个一工程”,多主体合作开发湘赣边特色地方思政课程,以大思政课载体实现“红农文旅”融合发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平台创新:校地合作共建“红农文旅”大思政课共同体。坚持开门办大思政课,调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吸纳、凝聚多方力量,探索红农文旅融合创新的长效机制。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局、教育局、农业农村局、团市委、关工委以及高校、中小学、教科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研学机构等各类单位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建,共研共创“红农文旅”融合创新共同体,搭建“湘赣红”大思政课的创新平台。重点围绕湖南的浏阳、平江、醴陵、炎陵、茶陵、宜章、汝城和江西的萍乡、修水、井冈山、永新等红色热土,统筹各类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布局和跨地合作,探索开发寻访红色故居、追寻红色道路、重温红色初心、传颂红色故事、仰望红色遗址等5条红色研学线路,策划打造30余堂与之相匹配的“思政+三农+艺术”大思政课。

主体创新:整合力量构建“红农文旅”大思政课团队。红色资源的传承发展与转化运用,关键在人,在于构建团队。应准确把握“大思政课”与“大团队”的内在关联,大胆突破以思政课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思政课建设思维,坚持把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邀请地方党政干部、知名学者、劳动模范、知名企业家、道德模范、红色人物家属代表和红色场馆“金牌讲解员”等共同参与到“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主创团队,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队伍,提升“湘赣红”大思政课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转自红星云)



相关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分享到:
关闭 打印